当前位置: / 碧桂园服务贵州区域 | 八一建军活动

碧桂园服务贵州区域 | 八一建军活动

碧桂园服务贵州区域 | 八一建军活动

来源:碧桂园服务贵州区域

当前位置: / 保利贵州物业 | 铁血军魂驻物业人

保利贵州物业 | 铁血军魂驻物业人

保利贵州物业 | 铁血军魂驻物业人

来源:保利贵州物业

当前位置: / 碧桂园服务贵州区域 | 党建回顾 庆七一,祝国昌,筑家和!

碧桂园服务贵州区域 | 党建回顾 庆七一,祝国昌,筑家和!

碧桂园服务贵州区域 | 党建回顾 庆七一,祝国昌,筑家和!

来源:碧桂园服务贵州区域

当前位置: / 世纪颐和物业党支部 | 铭记初心担使命 砥砺奋进正当时

世纪颐和物业党支部 | 铭记初心担使命 砥砺奋进正当时

世纪颐和物业党支部 | 铭记初心担使命  砥砺奋进正当时

来源:世纪颐和物业党支部

当前位置: / 党史学习 |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党史学习 |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党史学习 |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改革

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同意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指出:“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的组织实施是坚强有力的,充分体现出全党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充分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产生的良好政治效应,充分彰显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动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集中行动。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后,各项改革部署迅速落实到位:

2018年3月,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正式揭牌运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铺开;

4月,随着公安部消防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全部完成转隶移交,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涉及的部门全部完成转隶组建、挂牌、集中办公和以新机构名义开展工作;

11月,31个省份机构改革方案全部对外公布;

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组建和重新组建部级机构25个,调整优化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部级机构31个;中央层面有39个部门重新制定了“三定”规定、25个部门调整了职责。

“这是一场全方位、立体式、战略性的组织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说。

在新组建的部级机构中,应急管理部整合13个部门和单位相关职能,进入了“应急”常态,24小时值班值守工作机制建立起来,确保第一时间作出响应;退役军人事务部挂牌运转、英雄烈士保护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全票通过,随后一系列重视英烈、关爱退役军人的举措相继出台。

这次机构改革还涉及多个部门法定职责调整,需修改法律160多部、行政法规230多部,数量大、内容多、情况各不相同。2018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职责调整问题的决定》。2018年5月24日,国务院制定印发《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职责调整问题的决定》,解决了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前机构设立重组、职责调整、管理执法的合法性问题。中央办公厅对涉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党内法规和相关文件开展专项清理,废止3件、修改35件。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大统的力度、明确改的章法、做好人的工作、执行严的纪律,推动改革蹄疾步稳向前推进。通过机构改革,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主体框架初步建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从机构职能上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这次机构改革的标志性成果。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等改为委员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审计委员会等,加强了党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重大工作的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

宪法修正案确立了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宪法地位。设立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群团工作的制度,增强了群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有力促进了党政机构同群团组织功能有机衔接,群团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加强。党对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国家安全、网络信息、教育等重大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机关党建等部门职责配置不断充实,加强归口协调职能,统筹本系统本领域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认为,通过改革,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得到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得到巩固。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重要任务

“疫情防控期间持签证回国探亲途中,得到了浙江台州市出入境管理局王警官的关心帮助。”3月31日,一位网友在国家移民管理局官网留言表达感谢。国家移民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回应中外出入境人员新要求,出台办理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制度等多项举措。

“要积极推进直接服务民生、向人民群众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事业部门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中央编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在福建,2016年就探索成立省医保办,有效缓解了医保统筹层次低等问题,但也存在编制少、人手缺等情况,药品采购、价格调整等政策及操作规范亟待完善。按照国家和省级机构改革部署,福建省组建成立省医保局,在完善组织架构的同时,配齐省市县医保管理经办队伍,开展药械采购、基金管理等培训。

“以前生态环保职责分散在多个单位,现在,我们是总牵头人。”在海南,省生态环境监察总队有关负责人表示,群众反映的污染问题,各市县生态环保部门是主要的首问责任部门。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效落实,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机构职能体系更加健全;党和国家机构履职更加顺畅高效,各类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更加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省市县主要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中央保持基本对应,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跨军地改革顺利推进;同步推进相关各类机构改革,改革整体效应进一步增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取得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当前位置: / 天力物业贵州公司党支部 | 天力物业贵州公司荣获物业服务先锋单位、禁毒共建单位等多项荣誉

天力物业贵州公司党支部 | 天力物业贵州公司荣获物业服务先锋单位、禁毒共建单位等多项荣誉

天力物业贵州公司 | 荣获物业服务先锋单位、禁毒共建单位等多项荣誉

来源:天力物业贵州公司

当前位置: / 世纪颐和物业党支部 | 七月主题党日 “我为七一献热血”志愿服务活动

世纪颐和物业党支部 | 七月主题党日 “我为七一献热血”志愿服务活动

世纪颐和物业党支部 | 七月主题党日 “我为七一献热血”志愿服务活动

来源:世纪颐和物业

当前位置: / 党史学习 | 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党史学习 | 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党史学习 | 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1937年,对我们党乃至中华民族、中国近代史来说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在苦难中直面危机,北平沦陷、上海沦陷、南京沦陷,国土山河风雨飘摇、全线告急;这一年,我们在危机中愈发觉醒,庐山会议、洛川会议、武汉会谈,国共两党同仇敌忾、合作抗日;这一年,我们在觉醒中砥砺前行,忻口大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奋勇杀敌……这一年,涌现出太多可歌可泣英雄故事,而其中最特殊、最具转折意义的,非“七七事变”莫属。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重温历史,走进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故事。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

据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其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

东北沦陷后,日本人贼心不死,继续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陆续运兵入关,将魔爪直伸华北,阴谋像炮制伪满洲国一样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夺取华北的实际控制权,进而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人不傻,他们知道,要想夺华北,必先得北平。于是1936年10月,日本华北驻屯军在不断地骚扰试探下,以卑鄙手段占领了丰台。丰台位于北平正南面,丰台失陷,就相当于关闭了北平的“南天门”。而此时的北平,北面有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在虎视眈眈,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满军在严防死守,东面有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伪保安队在馋涎觊觎,可谓是“C型”包围,形势急转直下。

如若再将咽喉要道卢沟桥拿下,北平就成了一座死城,华北也将唾手可得。于是,卢沟桥就成了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一场腥风暴雨随时可能降临。

1937年初,日军从其本土和我国东北抽调大批武器弹药,充实华北驻军的实力。又自6月起,频频在卢沟桥附近举行以中国军队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面对日军的挑衅,我守军第29军自然知晓事态的严重性,不断加强警戒,增加了卢沟桥一带的兵力。

势在必得的红眼饿狼,自然无所不用其极,即使无风也要掀起浪,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作为挑起事端的借口。

时间来到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

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名士兵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被国民党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严词拒绝,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219团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第29军,全国各界也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

遭到顽强抵抗的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到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

7月28日上午,日军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数十架飞机配合掩护下,向北平发动总攻。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浴血抵抗,最终寡不敌众,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

然而,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仍未能阻挡日军进攻的铁蹄。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整个华北陷入全面危机。

8月13日,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为速战速决,日军先后投入30万兵力,动用300多架飞机、几十艘军舰,企图通过占领中心城市来迫使中国在3个月内投降。在日军的疯狂进攻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开始紧密携手共御外敌。

9月,刚刚改编为八路军的红军,又组编为第十八集团军,进入晋东北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序列。

此时,侵华日军攻占了晋北重镇大同及周围各县,并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与雁门关以北日军汇合攻占太原,进而占领山西全省。为阻止日军突破防线,阎锡山致电朱德,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

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总部命令115师于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胜利,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也起到了非常直接的支持作用。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到如今,85年弹指一挥间。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重要过程,那么“七七事变”就是为纪念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所选择的注脚。

从这个注脚开始,整个中国已经被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大潮所席卷。时间可以流逝,但是依附在“七七事变”上的历史警示,永远不会褪色,寄托在“七七事变”上的伟大民族精神,值得被每名中华儿女珍视和永世发扬。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当前位置: / 党史学习 |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

党史学习 |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

党史学习 |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

历史与未来在此刻交汇,共建“一带一路”站上新的起点。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与会。习近平主席出席论坛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发表多篇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丝路精神,系统总结建设成果,规划“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方向,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擘画蓝图,引发与会各方和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

中国首倡主办的这一历史性盛会,传递出各方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信号,书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辉煌篇章。

       “它将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2017年5月14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

40余分钟的演讲,27次掌声响彻全场。这掌声,是对一个东方大国思想力与行动力的由衷点赞。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

根植历史,面向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共同记忆,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

从世界经济论坛到日内瓦万国宫,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从考察中白工业园到出席统一品牌中欧班列首达欧洲(波兰)仪式……一次次多边、双边国际场合,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阐释中国倡议,介绍共建成果,传递中国同各国共创机遇、共享成果的坚定信念,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人类文明贡献的真正的、原创的、开拓的方案。”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说:“它将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中国倡导并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体现了中国在世界上独具一格的长远和战略眼光,再次证明中国是开放和多边主义的强有力支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向一致,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平衡、包容、和谐发展,对于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具有重大意义”。

       “ ‘一带一路’建设来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开幕式、领导人圆桌峰会、高级别全体会议、平行主题会议、欢迎宴会、文艺演出……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活动紧凑高效。习近平主席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宣示理念,传递信心。

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哈萨克斯坦哈通社评论说:“‘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地区及全球发展的新范例,是开展互利合作的新模式。随着论坛的成功举行,‘一带一路’建设来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5月15日,论坛圆桌峰会在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从“加强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伙伴关系”,到“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实现联动发展”,习近平主席全程主持上下午两个阶段会议,工作午宴时又同各方围绕“促进人文交流合作”议题展开讨论,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强大政治推动力。

首届高峰论坛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形成5大类、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同时,中国承诺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未来3年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建更多民生项目……国际社会评价说,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互利共赢,表现出极大诚意并付诸行动。

       “它凝结的是友谊,它带来的是希望”

“朋友请听我讲,铁路的故事长又长。它凝结的是友谊,它带来的是希望。我的家乡,一天天更加美好;我的同胞,一天天更加昂扬……”肯尼亚歌手苏迪演唱的歌曲《蒙内之歌——铁路修到了我家乡》在当地广为传唱。2017年5月,由中国企业承建运营的蒙内铁路建成通车。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激动地说:“122年了,肯尼亚人民终于有了新的铁路,我们将掀开新的一页。”

7年多来,这样的场景不断展现:马尔代夫第一座跨海大桥连通岛屿;黑山共和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穿越群山;白俄罗斯第一次发展起轿车制造业;哈萨克斯坦拥有出海口的梦想正变为现实……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成功落地,“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格局基本成型,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建设成效显著,跨国经济走廊合作日益深化,铁路、港口、公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合作稳步推进,经贸合作园区建设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列列驰骋的中欧班列打通“生命通道”,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带去宝贵的防疫及生产生活物资。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增长18.3%;沿线国家在华新设企业4294家。共建“一带一路”展现出巨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共建“一带一路”凝聚起破浪前行的磅礴力量,已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坚信:“‘一带一路’格局宏大,它将国际社会重新定义为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家园”。

发展起来的中国,始终是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中国坚持同合作伙伴一道,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任重道远,行则必达。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我们相向而行,心连心,不后退,不停步,我们终能迎来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那一天。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会像古丝绸之路一样流传久远、泽被后代。”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当前位置: / 党史学习 | 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迈入全面深化新阶段

党史学习 | 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迈入全面深化新阶段

党史学习 | 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迈入全面深化新阶段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2017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北京揭牌;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在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的同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党和国家反腐败工作新篇章。

       三省市先行先试,为全国推开积累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要坚持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扩大监察范围,整合监察力量,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

行动是最有力的答卷。按照中央确定的“蓝图”,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成立改革试点工作小组,扎实有序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全面完成组建。试点地区将人民政府的监察厅(局)、预防腐败局及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察委员会,与纪委实行合署办公。

调整内设机构。试点地区坚持内涵发展,对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重新配置,对原有人员和转隶人员统筹安排,做到机构、编制、职数“三不增”,在力量配备上向监督执纪一线倾斜,省市两级实现执纪监督部门和执纪审查、依法调查部门分设。

完善制度规定、开展工作实践。试点地区完善内部运行机制,认真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采取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措施,确保惩治腐败力度不减。

经过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试点三省市形成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四级监察委员会完成组建,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要积极坚定,又要稳妥审慎。在试点三省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2017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随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

中央纪委和各地区坚决贯彻党中央要求,蹄疾步稳、扎实有序推进各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各地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先转隶、再成立、再挂牌,仅用时3个多月,除先行试点的北京、山西、浙江外的28个省份的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就全部完成了组建。

2018年3月23日上午8时58分,中央纪委机关大院的机关大楼门柱上,一块红色绸布覆盖的牌匾在掌声中被揭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正式揭牌。至此,国家、省、市、县四级监察委员会全部组建产生,标志着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迈入全面深化新阶段,党和国家反腐败工作新的篇章就此开启。

从整体来看,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突出。一方面,监察体制改革强化了对公职人员的日常监督,改变了过去对公权力监督乏力的状况,党员干部受监督,非中共党员的公职人员也受到监督;另一方面,监察体制改革弥补了因纪法衔接不畅导致的空白地带,改革之后,不仅要对严重违纪违法、涉嫌犯罪的行为进行审查调查,还要对轻微违纪违法、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监察调查。

据统计,仅2018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173.7万人次,同比增长32%。其中,充分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110.4万人次,占63.6%;准确运用第三种形态重处分和重大职务调整8.2万人次,占4.7%;果断运用第四种形态5.5万人次,占3.2%,其中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7万人。这些数据远远超过改革前的数量,体现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执着前行,步履铿锵。监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各级监察委员会职能职责进一步明晰,反腐败的“利剑”越铸越坚韧、越磨越锋利。

       监察法出台,进一步推动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通过!”

2018年3月20日9时06分,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热烈的掌声响起。

作为反腐败国家立法,监察法的制定出台,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对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制定监察法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监察法立法工作,自始至终都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行的,这也是改革和立法工作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的根本原因。” 中央纪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们坚持改革和立法一体谋划,在草拟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方案时,就着手拟定监察法草稿,并作为改革方案的附件一同报送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深改组会议等审议。”

监察法出台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持续为纪法贯通铺设制度轨道,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履行职责提供重要制度保障。仅2018年当年,就起草制定《党组讨论和决定党员处分事项工作程序规定(试行)》等30余项法规制度,完善信访举报、线索处置、案件审理等方面制度规范。制定《国家监察委员会管辖规定(试行)》,明确监察对象范围和管辖职务犯罪罪名。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刑事诉讼法,实施《国家监察委员会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工作衔接办法》等制度规定,确保了执纪审查与依法调查、监察机关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工作衔接既规范有序又高效顺畅。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监察体系总体框架初步建立,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已经形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监察道路。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