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党史学习 | 党的十七大——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史学习 | 党的十七大——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史学习 |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此时,距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已近30年。近30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开创了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郑重宣示: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我们这个时代成功的选择

2007年金秋十月,北京。

2200多名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这不仅是7300多万中国共产党党员神圣庄严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汇集着全国人民的殷殷期待,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切目光。

此时的中国,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中经历新考验、获得新经验、引发新觉醒的系统总结,是党对旗帜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从“思想理论”扩展为“道路”“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

实践孕育思想、思想指导实践。从创新实践中走来的基层党代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有感触、满怀深情。“实践一再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一种必需,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成功的选择。”中共十七大代表、模范法官宋鱼水说。

       科学发展观,从加速发展到又好又快

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

不过,发展之中有隐忧: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正是在科学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科学发展观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

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我们处于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耽误不得,也失误不起。”“从‘加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经济全局的驾驭更加成熟。”“我国已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关键要在‘好’上狠下功夫。”在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成为代表们热议的高频词。

新思路带来新转变,新实践迈上新台阶。从关注数量增长,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历史的发展,远比任何宏大的书写更发人深思。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也是人民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同心协力、顽强奋战,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交出这张精彩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

今天的中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当前位置: / 中铁建物业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支部 | 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支部开展观看《长津湖之水门桥》主题党日活动

中铁建物业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支部 | 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支部开展观看《长津湖之水门桥》主题党日活动

中铁建物业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支部 | 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支部开展观看《长津湖之水门桥》主题党日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党员、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2022年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支部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2月23日下午,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观看爱国主义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

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支部组织开展观看《长津湖之水门桥》主题党日活动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东线主要战场长津湖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72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冰雪绝境之处,在极寒严酷环境下,志愿军战士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在美陆战一师撤退的咽喉要道三炸“水门桥”阻击敌军的生死之战,展现了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毫不手软、不惧牺牲的勇猛精神;战场外,他们对国、对家、对战友有着无限温情……

这次主题党日活动让全体党员、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透过银幕,深刻认识到“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追忆先烈们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感悟先烈们的忠诚和奉献,全体党员、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被老一辈革命家钢铁意志和满腔热血所触动,为国家命运赴汤蹈火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最后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一名党员和公司员工,历史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志愿军的精神永存。在下一步工作中,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支部将持续通过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和载体来进一步引导全体党员干部重温光辉历史,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和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为中铁建物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中铁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贵阳中心城市公司

当前位置: / 党史学习 | 党的十六大—— 吹响新世纪的前进号角

党史学习 | 党的十六大—— 吹响新世纪的前进号角

党史学习 | 党的十六大——吹响新世纪的前进号角

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我国冬奥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我国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回首2002年,一件件举国欢庆的喜事令人心潮澎湃。其中,有一件大事对刚刚步入新世纪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了。

200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21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出席。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这份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从庄严的会场传向全国、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盛会,鲜明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影响重大而深远。

       迈向全面小康

当十六大代表、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祝春秀走出人民大会堂时,感触颇多:参会之前10年,她所在的冕宁县,群众住的大多还是茅草房;而参会时,县里已建成了高速公路、大型水库,老百姓看上了电视、收听上广播。

小康社会,国富民强,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把“小康”这个词用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之中: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世纪初,我国已成功实现了前两步目标。当时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90年大约增长两倍,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巨大跨越。

前两步目标实现后,如何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作出战略部署: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决策,从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响彻大江南北,祖国各地涌动着改革和建设的澎湃热潮。

“关于我国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判断,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

这是一个具有继往开来意义、十分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极大地振奋了党心民心。“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王梦奎说。

       明确举旗定向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历史经验证明:对于有着数千万党员的大党和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正确的理论指导至关重要。

进入新世纪,党的理论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前进的道路如何举旗定向?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到全面系统阐述,并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在系统总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会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为了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十六大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学习贯彻,有力推动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思想解放的过程,在中国大地上和亿万人民的心中牢牢扎下了根,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正确制定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之初行动纲领的前提。”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党,“这是我们不断胜利前进的根本。”

       擘画新世纪蓝图

从科学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到进一步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确定这个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从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概念,到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十六大报告闪烁着发展思想、改革思想和开放思想,对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们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党中央通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及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指导方针的适时调整,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得到缓解,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到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上升到世界第三位。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再到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当前位置: / 党史学习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拥抱世界 造福世界

党史学习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拥抱世界 造福世界

党史学习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拥抱世界 造福世界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

当地时间2001年11月10日18时39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喜来登酒店萨尔瓦会议大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卡迈勒手中击槌轻落,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

11月11日晚,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向时任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递交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批准书。根据规定,递交批准书30日后,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一页就此掀开。

       起伏跌宕的谈判进程

1947年10月,世贸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在瑞士日内瓦签订,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关贸总协定之间的正式关系长期中断。

20世纪80年代初,为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开始酝酿、准备复关事宜,并于1986年7月10日正式向关贸总协定递交复关申请。自此,中国以积极、认真、合作和务实的态度参加并推动复关谈判。

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代替关贸总协定正式成立。同年,中方决定申请入世,并根据要求,与世贸组织的37个成员开始了双边谈判。

从1997年5月与匈牙利最先达成协议,到2001年9月13日与最后一个谈判对手墨西哥达成协议,直至2001年9月17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国入世法律文件,这期间起伏跌宕,山重水复。其中,中美谈判进行了25轮,中欧谈判进行了15轮。

备受瞩目的中美谈判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1999年11月,经过六天六夜的艰苦谈判,这场最关键的战役取得双赢结果,于当月15日签署双边协议,为谈判的最终成功铺平了道路。次年5月18日,中欧谈判也正式达成双边协议。

经过艰苦努力,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同意“以灵活务实的态度解决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问题”,中方最终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就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若干年市场开放的领域、时间和程度等达成了协议。双边谈判的结果是平衡的,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

       历史性的一声槌响

当地时间2001年11月9日下午,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多哈开幕,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会议。迈克尔·穆尔特别指出,本次会议的一个历史性事件是,接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这也是中国最后一次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世贸组织会议。10日,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入世所有法律文件,中国被接纳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当地时间11月10日18时15分,在多哈喜来登酒店萨尔瓦会议大厅,中国代表团成员全部就座,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世贸组织会议中坐到第一排的位置。18时30分,卡迈勒宣布大会转入第二项议题“部长行动”,并开始该议题下第一个分议题,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

时任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主席、瑞士驻世贸组织大使吉拉德向大会报告了工作组的工作。亲历了中国复关和入世整个谈判进程的吉拉德,向大会提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草案)和工作组代拟的部长级会议《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和通过。接着,卡迈勒请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由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将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无需表决。

18时39分,卡迈勒宣布本次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并敲响木槌。这时,全场起立,热烈鼓掌祝贺。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石广生应会议主席卡迈勒之邀,走上讲台发言。石广生说,中国为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有助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它必将对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克勒盛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不仅十分有利于中国和亚洲地区,也十分有利于包括愿意实行开放型国际贸易国家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

2002年1月28日,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在日内瓦湖畔威尔逊总统酒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开馆仪式。中国第一任常驻世贸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孙振宇在致辞中说:“中国将在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基础上,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切实履行各项承诺,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2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大幅开放市场,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承诺和透明度义务等,展现了真正的大国担当。2010年,加入世贸组织不到10年,中国就全部履行完货物降税承诺,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9.8%。中国持续自主扩大开放,目前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5%,远低于入世承诺的10%。货物进口额年均增长率超过两位数,在华设立的外资企业超过100万家,让世界各国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将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各国一道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当前位置: / 党史学习 | 党的十五大——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史学习 | 党的十五大——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史学习 | 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中国面临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历史抉择。

1997年金秋,党的十五大在京召开。大会报告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旗帜鲜明地宣示了我们党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离开会时间还有1个多小时,数百名中外记者便已簇拥在大会堂东门外的台阶上”“北京火车站南来北往的旅客簇拥在巨大的电视屏前,长安街上行色匆匆的京城百姓放慢了脚步”……1997年9月1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记录下了国内外对大会的瞩目。

党的十五大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着全国5800多万党员。

翻开历史的照片。人民大会堂庄严雄伟。大礼堂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巨幅会标。大礼堂二楼上挂着“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巨型横幅。

历史铭记,党的十五大作出的一大历史贡献,就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并旗帜鲜明地指出,“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十五大无疑将以这一点为标志载入史册。”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大会认为,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对于保证我们党领导人民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是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五大代表、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邓小平同志向人们展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构想。”李忠杰说,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表明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吃了‘定心丸’,思想更解放了”

1997年9月29日,三秋大忙季节。山东省最大的私营农场胶州市环海农场,机声隆隆,一片繁忙,近千亩稻田金浪翻滚。当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开荒大户放手大干》记录下了这样的场景——

地头上,场长徐宝荣正拿着“大哥大”指挥收稻子。这位种粮大户投资300多万元,承包了胶州市近海1万亩荒滩进行改良开发。十五大报告提出,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这下,我的信心更足了。我要放开手脚大干。”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释放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少人感到,“吃了‘定心丸’,思想更解放了”。

“十五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阐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主任罗平汉表示,这些论述,体现了党在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这个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罗平汉说。

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五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国实现跨世纪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几代人接续奋斗

朝着21世纪阔步前进,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展望:“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报告进一步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

忆往昔、看今朝。如今,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展望很多已经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当前位置: / 党史学习 | 澳门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又一历史丰碑

党史学习 | 澳门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又一历史丰碑

党史学习 | 澳门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又一历史丰碑

万众瞩目,举国欢腾。1999年12月20日0时,澳门文化中心,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高高飘扬。

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继香港回归后,祖国统一大业进程铸就又一个历史丰碑。

      “决不能把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一世纪”

澳门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鸦片战争后,本来租居的葡萄牙人将澳门半岛“据为己有”,此后又强占氹仔和路环。

1982年,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奠定了基础。

1986年6月30日,中葡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开启和平解决澳门问题会谈。4轮会谈,历时8个多月。虽然气氛友好,但在回归时间上双方分歧很大。

“澳门问题必须在本世纪内解决,决不能把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一世纪。” 邓小平同志坚定表示。

1986年12月,中国政府发出声明,在2000年以前收回澳门是包括澳门同胞在内的10亿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立场和愿望,任何关于2000年以后交还澳门的主张都是不能接受的。

1987年4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葡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人终于自己当家作主了

澳门有一条颇具纪念意义的旅游路线,叫“情系澳门基本法”,包括金莲花广场、澳门基本法纪念馆、澳门回归纪念亭等。

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1989年5月,由90位澳门各界代表组成的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成立。

澳门居民闻讯立刻行动起来。各个社团组织了29个基本法关注小组。4个多月,澳门市民呈交了287份意见书,澳门媒体发文52篇,共计953条意见。起草委员会根据意见和建议,对基本法草案作了100多处修改。

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使“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原则具体化、法律化。以中文法定地位来说,1992年葡方通过法律程序确定“中文为澳门的法定语文”。澳门基本法也明确规定:“葡文也是正式语文。”澳门有许多“土生葡人”世居澳门、持葡萄牙护照。基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其利益依法受保护,习俗和文化受尊重。

依据基本法,1999年4月,由200名澳门永久性居民组成的澳门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顺利诞生;5月,何厚铧当选为澳门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历史上,澳门共经历127任葡人总督,这是第一次由澳门本土人士出任最高行政职务。随后,特区第一届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架构也依法成形。

澳门人终于自己当家作主了!

      “我们自己的军队进澳门来了”

1999年是澳门当之无愧的“回归年”。距离回归日倒计时100天、50天、30天……都是澳门市民的节日,他们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澳门一家百货公司宣布,凡持内地、香港、澳门证件可用超低价购买珍藏红酒两瓶,橱窗里写着:“记住,因为你是同胞,我们才给你如此优惠。”

1999年是内地当之无愧的“迎澳年”。上海80万中学生参加了迎澳门回归知识竞赛;天津市100万少年儿童参加了迎澳门回归手绘藏书票活动;上万名大学生从北京出发,经天津、上海、广州南下香港、澳门,以接力签名的形式将“世纪回归路,莘莘学子情”的横幅送给特区政府作礼物。

那一年,内地新添了许多“迎澳”宝宝。家在安徽的耿迎澳1999年6月生,外公给他起的名,“老爷子总说,我的名字体现了他对祖国的一种感情。”周迎澳1999年11月出生在湖南,几年前姑姑去澳门旅游,第一时间就给她打了电话,“那感觉,就好像他们到了我家一样。”

澳门回归也牵动着海外侨胞的心。迎接澳门回归的展览,在布鲁塞尔展出,在多伦多展出,在南美各城市展出……华侨华人扶老携幼前来观展。

“澳门回归震乾坤哪,往日的华人矮三寸哪,回归祖国在九九年哪,十二月二十日我们盼哪!……”回归倒计时30天时,一群年过半百的海外华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倒计时牌前,纵情唱起自编的歌曲,沧桑的面孔配以朴素的歌声,令人动容。

万众期待中,12月20日凌晨,澳门综艺馆,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一大早,人们发现满街的旗帜飘扬,鲜艳的五星红旗与绿底白莲的澳门特区区旗相映生辉。

中午12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车队自珠海进入澳门。3万多名澳门市民早早迎候在路边。车队所经之处,锣鼓声、掌声、欢呼声与照相机的快门声交织,很多人湿了眼眶。一位澳门市民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大声地说:“我非常激动,这是我们的军队,我们自己的军队进澳门来了!”

伶仃洋畔,欢歌笑语。当天,澳门举行了“迈向美好明天”大巡游。4500多人组成了21个花式表演方阵、24辆大型花车及群众方阵,规模空前。

神州大地,彻夜难眠。当晚,北京首都体育馆,来自内地、澳门、香港的3000多名演员共同参演“欢庆澳门回归——中华日月明”文艺晚会,载歌载舞庆祝这重要时刻。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当前位置: / 党史学习 |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从伟大构想到生动现实

党史学习 |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从伟大构想到生动现实

党史学习 | 香港回归——“一国两制”从伟大构想到生动现实

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一个永载史册的瞬间到来: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香港从此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奠基|“一国两制”——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

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都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九龙、“新界”也在那个时候被迫离开了祖国怀抱。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解放广州之后,基于战略考虑,并没有乘势解放香港。在新中国遭受西方国家封锁、禁运时,香港作为新中国发展海外关系和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事业的奠基人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首先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在这个前提下,中英两国磋商解决香港如何过渡得好以及15年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拉开序幕;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经过22轮外交谈判,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985年4月10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香港基本法。香港基本法的起草过程高度民主、开放。在起草委员会59名委员中,来自香港各方面的人士有23名。起草委员会还委托香港委员在香港成立由180位各界人士组成的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广泛收集香港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仅香港人士就提出近8万份意见和建议。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基本法颁布后,中国政府着手筹备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工作。过渡期内中方“以我为主”,破解英方诸多干扰,“一国两制”从构想到现实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

       启航|我们已经等了150多年,1秒都不能再多等

为了让五星红旗在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中国外交官和英方进行了16轮艰难谈判。中方据理力争后,英方提出各让一秒,承诺英国国旗6月30日23时59分59秒降下。但升国旗同时要奏国歌,军乐队指挥的指挥棒抬起来一秒、落下去一秒,需要两秒钟。“我们已经等了150多年,1秒都不能再多等。”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民族的情感,中国外交官竭尽全力,赢得了“1秒钟之争”。

国歌响起,正在执勤的警察以最快的速度除下带有殖民色彩的旧徽号徽章,换上藏在制服口袋里带紫荆花图案和中文“香港警察”字样的新徽号徽章,迎接新的时代。

解放军接管英军总部的一幕至今令人难忘:“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两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肩扛步枪,迈着正步走向营房大门,上岗。1997年7月1日零时,当五星红旗在政权交接典礼会场上升起的同一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顶风冒雨,在中国香港特区从南到北的防务岗位上,担负起神圣责任。

盛放的焰火、鸣响的汽笛、沸腾的人群,欢庆着“一国两制”顺利启航。从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刻起,“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变成生动现实,香港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共创香港的美好未来。

       前行|“一国两制”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回归后,香港在变与不变中稳步前行:香港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活力之都的魅力更胜往昔。夜幕下的跑马地,马场灯火通明,宝马良驹激战正酣;中环兰桂坊熙熙攘攘,肤色各异的年轻人手拿啤酒、开怀畅饮……

历史在这里转折。回归后,香港同胞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宪法和基本法从宪制层面确保了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有中央政府挺港的身影,都有国家作为强大的后盾。事实有力证明:“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祖国不仅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最大底气所在,也是香港繁荣发展的巨大机遇所在。

“一国两制”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历经风雨和考验,面对挑战和冲击;不断应对和化解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过程,正是彰显“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和制度韧性的过程。

2020年和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两年就香港议题作出重大决定,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不忘初心、坚定信心,香港定能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续写华章……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当前位置: / 中铁建物业 | 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团志愿者化身“清道夫”清理河道水草

中铁建物业 | 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团志愿者化身“清道夫”清理河道水草

中铁建物业 | 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团志愿者化身“清道夫”清理河道水草

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响应物业公司全体干部员工不畏困难,团结奋斗,决战百日的号召,中铁建物业贵阳中心城市党支部十几位党员在寒风中,义务清理小车河河道内的淤泥、杂草和垃圾杂物,通过开展此次河道清理活动,突出党员表率作用,力争以点带面,保护生态环境。充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小车河位于贵阳市南部郊区,阿哈湖水库东侧。中国铁建·国际城坐落于贵阳市南明区太慈桥小车河畔,是贵阳市“三感社区”试点建设社区之一,目前已入住上万户业主。每当初春时节,小车河两岸的滨河步道上,游玩、散步、踏春的人络绎不绝,构筑了一幅幅安然幸福的生活图景。近日,贵阳分公司国际城项目的党员李成鹏在巡逻时听到在小车河散步的两位老业主说道:“这条家门口的河真美,就是近期水草挺多,散步的时候会闻到一股臭味。”听到业主的心声后,李成鹏随即查看了河道,发现河道里长满了大量水草类生物,李成鹏将此情况反应到了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支部书记朱魏处。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支部书记朱魏带着党员沿河道实地查看,发现河道不仅长满了水草,还伴随不少淤泥。这时,在朱魏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全是党团志愿者。随后,朱魏立即号召党员和团员积极行动。

贵阳中心党团志愿者参与打捞和清运水草

说干就干,10月29日清晨很冷,天空还飘着蒙蒙细雨,支部书记朱魏带领了党员和团员20余人来到了小车河,冒着寒冷的天气,对河面漂浮物进行打捞清理。劳动中,志愿者们不怕脏、不怕累,你拿镰刀我拿钉耙,一个个干劲十足。为了彻底清理根系茂盛的水草,党员同志干脆下到水深达一人高的河中进行清除。11月1日,长达200余米的河道漂浮物清除完毕,小车河恢复了引排顺畅,周围居民和过往群众都交口称赞。

然而打捞上来的水草如何安置,党支部书朱魏心里想着。于是,他决定再次发动党团志愿者对打捞上来的水草进行打包、装袋、运送。11月2日早上,支部书记再次和党团志愿者30余人来到清运现场,党员志愿者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清理河岸的垃圾,岸上传送袋子和接运袋子;有的负责打包杂草,绿色的河岸上流动着一抹抹温暖的“志愿红”。“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保护业主的母亲河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贵阳中心城市公司党员黄波说。

党团志愿者通力合作打包和清运杂草

经过一天的奋战,共装袋和清运了几百袋水草,大家的汗水湿透衣背,杂草划破手掌,但看着消失的杂草,清澈的河面,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战斗能力,也展示党带团的服务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中铁建物业党团志愿者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精神。

来源:中铁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贵阳分公司投稿

当前位置: / 党史学习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为现代化建设注入“第一”动力

党史学习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为现代化建设注入“第一”动力

党史学习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现代化建设注入“第一”动力

历史的指针回到1995年。

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首次提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天后,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明确提出“在全国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热潮”。

4个月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被列为今后15年乃至更长时期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科教兴国这项基本国策的确立,向世人宣示: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亿万人民,自觉坚定地寻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兴国强国注入强大持久动力。

       来自“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曾策划举办“科技梦·中国梦”大型主题展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学者王扬宗教授说。

1977年8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一番话,就已充分展现其远见卓识。他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读到这段史料时,王扬宗满心敬佩。“打一开始,小平同志就把科学和教育放在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高度来思考。”

1978年3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会上,邓小平重新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诚恳表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与会的科技工作者们都很激动。

“科学的春天”扑面而来。伴随着思想解放,是相关体制的改革、机制的确立。1985年3月和5月,中央相继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988年9月5日,在会见外宾时,邓小平表达了他的深思熟虑:“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当“第一”前置于“生产力”,不仅是把科学技术之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

这一重要论断,不断贯穿落实在此后的全党重点工作中,并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个面向21世纪的重大决策

“无论是中央做出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重大决定,还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都符合国家当时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段瑞春作为原国家科委副秘书长、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曾参与了《决定》的讨论和起草工作,对这份《决定》的出台记忆犹新。

彼时的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正不断创造经济奇迹,但外延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人口等巨大压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与支撑在哪里?

彼时的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加大科研创新投入,科技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靠什么跻身强国?

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极大释放了科技生产力,但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自主研发与引进国外技术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真正要让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需要站在国家层面考虑,从制度、人才、投入等方面改革。”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齐让这样回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具体背景。

1994年11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制定《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上议程。起草者们广泛征求、积极吸纳各方意见,深入调研、字斟句酌……

让段瑞春印象极深的有几点:一是自主创新被提到显著的位置,“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具有战略远见”;二是《决定》提出,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这个比例的确定来之不易”,“说明在科技投入方面形成了更大共识和举措”;三是更加强调通过法治手段来促进和保障科技工作。

还有一处细节:最初讨论稿中是“科技兴国”,最后确定为“科教兴国”,一字之差,在齐让看来意义重大。“如果说‘经济’是我们要谈的今天的事,那‘科技’就是明天的事,‘教育’是后天的事。‘教育’这个‘后天的事’,一定要提前至今天来统筹。”他说,“把教育和科技一起放到国家发展战略中考虑,正是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大计。”

       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回放‘九五’的一路凯歌,科技和教育是其中的优美和弦,‘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本世纪最后5年的时代强音。”2000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有关“九五”成果综述,如此欣喜地评价。

的确是时代强音!全国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的可喜局面,全国科技、教育工作者成为科教兴国战略主力军,大批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大量科技型企业纷纷涌现。短短时间内,“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入人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家喻户晓。

一系列科教领域的创新部署加速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定,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启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

2001年4月,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向中外记者发布了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中国在科技攻关领域共取得成果2万多项,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300多亿元,培养科研人才近2万名……这是科教兴国战略在中国大地的最美回声。

 而这首“春之声”,穿越“九五”的时空隧道,踏上21世纪的新航程,正以更加强劲高亢的旋律,回荡在中国梦的百年征程。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目标,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作用日显重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14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正凝心聚力,共赴世界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当前位置: / 党史学习 | 实施“211工程”“985工程”—— 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党史学习 | 实施“211工程”“985工程”—— 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党史学习 | 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行稳致远,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推进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

上世纪末,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兴起,以教育、科技和人才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竞争尤为激烈,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当时,大部分高校科研能力相对较弱,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师资队伍断层现象突出。”回忆当年,当时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杨玉良感触颇深。

“要想在短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只能走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的道路。选择一些基础较好、对行业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等学校和学科,通过重点建设,使它们率先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决定实施“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

“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说。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985工程”正式实施。

与“211工程”相比,“985工程”的建设目标更明确、内涵更全面、改革和投入力度更大,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主要支撑,为高等学校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自启动以来,先后有112所高校进入“211工程”、39所高校进入“985工程”。

       培养拔尖人才,承担科研重任

2005年9月16日,一张特殊的“嘉奖令”从教育部、财政部发出:“对中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予以表彰,每校奖励2000万元,用于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作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中南大学“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和西北工业大学“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取得重大成果,均摘取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举打破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局面。

雨后春笋般的成果涌现出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量子容失编码,研究成果4次被评为国际物理学重大(重要)进展;中国人民大学推出《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等三大研究报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入选教育部‘长江计划’的学者人数,1998年还是个位数,2000年就超过了30人次,这些学者都成为了各学科的骨干和带头人。”南开大学教授黄唯平说。

从“211工程”到“985工程”,我国高水平大学办学实力全面提高。1995年到2011年,“211工程”学校校均科研经费从0.36亿元增加到6.73亿元,“985工程”学校校均科研经费从0.65亿元增加到12.48亿元;“211工程”学校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增长了10多倍,“985工程”学校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超过60%。

协同创新,是深化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选择。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同年,我国启动实施“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高校内部与外部创新力量的融合发展。

“国家实施重点建设以来,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培育高水平学科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下基础。”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

       建设“双一流”,走向高等教育强国

“211工程”“985工程”实施以来,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加速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动力来源。

中南大学首创的中国浮选脱硅氧化铝生产工艺,将我国铝资源的经济利用保证年限由10年增加到60年;东北大学开发的超级钢代替微合金钢应用于汽车工业,成功开辟了节省合金元素、大幅提高性能的新途径;浙江大学成功研制集散控制系统等产品,打破国外在高端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根据《总体方案》,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都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到“双一流”建设,党和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奋起直追,我国高等教育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